两会刘永好将携带8份提案上会,秦英林也将就促进养猪业健康发展做建议。
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分别将于3月5日、3月4日在京开幕。在“十四五”实现良好开局,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后,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发展环境、实现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、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、高质量发展等大事,将是今年全国两会的重要议题。
在两会代表、委员中,与畜牧业有关的声音有哪些?一起来关注!
八份提案上会,涉及粮食、养猪和市场等
作为参会一员,全国政协委员、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新希望集团媒体沟通会上透露,将携八份提案上会,涉及多举措节粮提效、降低猪周期波动影响、激发小微市场主体活力等方面。

全国政协委员、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
刘永好在提案中建议,放宽政策,缓解原料短期供需平衡,优化长期战略布局;鼓励饲料企业通过不断优化饲料配方、养殖企业优化养殖方式,实现节粮目标;在当前养殖企业普遍亏损的情况下,国家和相关部门应出台政策,加大对企业自研节粮育种项目的资金扶持。
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0年粮食产量为6.7亿吨,种粮地17.5亿亩,亩均0.38吨。
刘永好委员表示,新希望年产饲料近0.3亿吨,用粮0.3亿吨,占全国粮食产量的4.4%,对应用地7700万亩。如能通过优化育种、饲料配方、优化养殖三个维度入手,降低饲料用粮和提高饲料转化率,每年提升1%的饲料综合使用效率,即可节省77万亩耕地。连续坚持五年,就可累计节约粮食约150万吨,相当于节省超过300万亩良田。这将对绿色发展、土地节约产生巨大贡献。
针对如何降低猪周期的波动影响,刘永好作了以下几点主要建议:
鼓励猪肉消费,引导支持猪肉加工制品的研发创新,拓宽猪肉消费场景,推动猪肉市场的消费升级;
细化和完善猪肉收放储与进出口调控政策,加强市场预期管理,更有效地发挥政策调节作用;
加大对养殖企业的金融政策支持,引导评级机构合理、客观评判,完善金融风险对冲工具;
通过健全食品原料信息溯源制度、鼓励机关单位采购安全溯源肉等方式,引导企业拉通养殖-屠宰-下游食品一体化产业链,提升上游养殖抗风险能力等。
走向现代化养猪,造福一方百姓
全国人大代表、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接受了大河报•大河财立方记者的专访,作为国内最大生猪企业的领头人、养殖行业的代表,他今年的建议主要围绕生猪行业高质量发展、推广低豆日粮、生猪产销区衔接等领域,希望生猪行业在走向现代化的同时,能造福一方百姓,赋能乡村振兴,带动一域经济。同时,他也就实体经济等方面的话题作了分享。

全国人大代表、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(图片来源:大河报)
建立产销区长效衔接机制:秦英林建议,推广低豆日粮,从而降低饲料成本,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。秦英林介绍说,低豆日粮的应用,使得饲料中豆粕用量大大降低,此技术推广至全国,可节省大豆进口2000万吨,节省土地资源1.5亿亩;同时减少氮排放,减轻环保压力,促进养猪行业健康、可持续发展。